32.5岁是深圳常住人口平均年龄。最早的拓荒牛,平均年龄是多少?我们无法给出确切的数字,可以肯定的是,永葆奋斗创新的精神标尺,深圳一直不曾改变。今天,让我们听听奋斗者的声音,坚定先行之志,保持先行之姿。
蒋开儒:在深圳追梦在深圳圆梦
年出生,罗湖区文联创作员、著名词作家
读创/深圳商报记者王斗天吴怡然
6月14日下午,在罗湖商务中心10楼、广东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的大湾区书吧,特区40年40人、罗湖区文联创作员、87岁的著名词作家蒋开儒接受了深圳商报记者的采访。“看了今天的《深圳商报》,我特别激动,平均年龄32.5岁的超大城市,举世罕见。它表明我们深圳是一座青春之城、活力之城,更是一座创新之城。”蒋开儒表示。
年的春天,蒋开儒经深圳罗湖前往香港探亲,对深圳的印象还是“阡陌交错,水草丛生”。13年之后的年3月,时年57岁、担任黑龙江省穆棱县政协副主席的蒋开儒在人民日报上看到长篇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毅然决然地辞官下海来到深圳。
从年第一次踏上深圳的土地到年的13年间,特区建设如火如荼,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望着高耸入云的国贸大厦、车水马龙的深南大道,蒋开儒文思如泉涌,《春天的故事》由此诞生。年,罗湖区聘请蒋开儒为迎接香港回归写一部组歌,其中一首《中国有幸》就是《走进新时代》的雏形,于是便有了“罗湖两首歌,唱响全中国”。此后蒋开儒与特区同行,又创作了《金光一缕》《中国好运》等经典好歌,先后三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年,蒋开儒光荣当选特区40年40人,蒋开儒说,深圳是我追梦的地方,更是我圆梦的地方。
身处创新之城的广大深圳青年如何才能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蒋开儒认为要努力学习,把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与新时代的精神融会贯通,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把对祖国的热爱,对生活的热忱,对深圳的感情化作工作中的强大的动力,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在特区建设的征程中争先进、做表率、当先锋,让中国梦、青年梦焕发出别样风采。
杨洪祥:我在深圳从未停下脚步
年出生,曾任《深圳青年》杂志副总编
读创/深圳商报记者蒋荣耀
6月9日下午“国际档案日”到来之际,杨洪祥把自己的作品、手稿和拍摄的数百幅反映深圳初创时期特区建设的老照片捐赠给了深圳市档案馆。从他位于卓越城的公司步行去档案馆,61岁的杨洪洋走得比同行的人快许多。杨洪祥说,“我来深圳已经40年,脚步永远都是这么快。”
年出生的杨洪祥曾经是一名基建工程兵,年来深圳参加特区建设,作为一名部队专职新闻报道员,他留下数百幅基建工程兵建设特区拓荒的珍贵历史照片。
年,两万基建工程兵集体转业深圳,他被分配到深圳市建委办公室担任新闻秘书,并考入深圳市委党校中青年干部大专班读书。不过他的理想是做一名新闻工作者。年,《深圳青年》杂志创刊,他决定舍弃安稳的机关工作,参与创办这份从零开始的新杂志。
“年我32岁,在《深圳青年》杂志做副总编、副社长,我的主要任务是为《深圳青年》建设当时中国青年报刊界最大的大楼。”杨洪祥告诉记者。
年,杨洪祥离开媒体干起建筑“老本行”,从一开始就投入到生态住宅项目的开发和绿色建筑的认证。杨洪祥开发的桐林花园是深圳第一个获得绿色建筑认证的住宅项目。年,杨洪祥个人和开发的项目分别获得国家住建部授予的“全国绿色建筑创新一等奖”,目前还担任深圳市房地产行业协会绿色建筑专业委员会主任。
杨洪祥也用自己的方式回馈这座城市,年,他把自己拍摄的张历史照片原始胶片底片无偿捐赠给新华社国家照片档案中心收藏和传承。他同时将这些自己拍摄的所有老照片高清版本捐给深圳图书馆、深圳博物馆和档案馆等公共媒体部门无偿使用。此外他积极参与到深圳红树林湿地保护以及深圳水域搜救志愿者协会等公益事业,今年还被龙岗区摄影家协会推选为荣誉主席,决定再次拿起相机记录特区的第二个40年……
尽管已过花甲之年,杨洪祥在深圳这座城市却从未停下脚步。
朱鼎耀:深圳的朝气无可比拟
年出生,观澜湖集团副主席
读创/深圳商报记者彭琰
年刚刚改革开放时,朱鼎耀的父亲朱树豪是第一批跨过罗湖桥到深圳投资设厂的香港企业家,他带领观澜湖集团从工业领域进入到休闲旅游领域。年,朱鼎耀从国外学成回来就立即投身到家族事业发展中。
“这么多年来在深圳工作发展,给我的切身感受是:深圳所展现的蓬勃朝气、所蕴含的发展机遇,是其他任何城市都无法比拟的。”朱鼎耀说,以前观澜湖被称为“香港人在深圳休闲度假的后花园”,现在越来越多的香港年轻人到深圳就业、创业、生活。
观澜湖集团一直在不断努力支持香港青年在内地就业创业,公司有很多来自香港的同事,每年还推出香港实习生计划。响应香港特区政府推出的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观澜湖提供了20个不同岗位、总共50人的名额供香港大学生申请,目前已有数十位港青在观澜湖任职。
平日里,朱鼎耀经常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19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