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五年,龙华发展动能实现大转换。
全社会研发支出翻了一番,占GDP比重提高1.7个百分点、增幅高达80%,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增长1.3倍,市级以上创新载体增长2.5倍,专利授权量增长3.6倍,高层次人才增长17倍,各类人才总量突破80万人,高技术产业产值突破亿元大关。
10月17日,深圳市龙华区二届人大一次会议召开,区长雷卫华代表龙华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报告。
报告指出,龙华作为深圳产业创新主阵地,处于内外循环交汇的重要位置,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加强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教育链“四链”协同,增强畅通国内大循环和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功能,加快构建以数字经济为核心、先进制造业为基石、现代服务业为支撑、传统优势产业为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特别是,要围绕区委提出的数字经济先行区目标,着力打造“智造为本、双向赋能、样板示范、要素集聚”的数字经济龙华模式。
创新体系取得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构
五年来,龙华区致力于“双创”升级、成果转化,创新体系取得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构。
观澜高新园片区、九龙山数字城-福民创新园片区纳入国家高新区,全国医疗器械领域唯一的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中药领域国地共建的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以及87家省市创新载体纷纷落户。
新引进培育百亿级企业4家、上市企业12家、总部企业47家;新增单项冠军企业3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4家。翰宇药业荣获市科学技术奖市长奖,泰衡诺数字化工厂获评国家创新应用案例,集成电路光学检测技术打破国外垄断。
此外,龙华区还在全市率先发布人才大数据报告,建成全国首条以人才为主题的绿道示范段。成立区科技咨询专家委员会,新引进全职院士18人,省市创新创业团队数量稳居全市第三。
坚定不移推进数字化改革、高水平开放
未来五年,龙华将多渠道发力,激励自主创新。
一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高水平打造梅观创新产业走廊、龙澜智造走廊、国家高新区龙华园区等“两廊一园区”重大创新平台。实行“揭榜挂帅”“赛马式资助”等制度,推动应用型基础研究机构建设,完善“政府+企业+社会”长期稳定持续多元投向基础研究的机制。
在此基础上,支持组建创新联合体,加快在医疗器械、集成电路、智能装备等领域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在5G、工业互联网、新型显示、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精密制造等领域新建一批省级以上制造业创新中心。实施“三首”工程,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支持建设数字化促进平台、行业共性技术平台、概念验证中心、中小试转化基地,打造国际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到年,市级以上创新载体总数不少于家,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达到件。
二是优化创新主体梯队。坚持“抓大、扶小、育新”,形成“微成长、小升高、高变强”梯次培育机制。实施小微百强企业培育行动,建立成长型企业培育库,打通从初创型向成长型发展的通道。实施高技术企业倍增行动,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和单项冠军企业,五年内新增独角兽企业5家以上、瞪羚企业家以上、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家以上。实施骨干企业登峰行动,打造具有生态主导力的产业链“链主”企业,五年内新增千亿级和百亿级企业共10家以上。
三是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创新定制培养、“产才共引”等新模式,深化“引育留用管”全链条改革。统筹实施数字人才培养计划、科技人才攀登者计划、资智回流计划、“国际通”人才培养计划、产业工人成长成才计划,成立新时代技能人才学院,建设一批创意人才交流驿站、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完善人才全周期服务保障体系,打造国际一流人才向往集聚地。
同时,健全人才良性互动、人才数据共享等机制,积极引进培养数字人才、技能人才等“高精尖缺”人才。探索高度便利化的境外专业人才执业制度,打造环深圳北站国际人才服务圈、环观澜湖教科文国际人才创新圈。到年,各类高层次人才规模突破2千人,技术技能人才累计增长10万人以上。
吴永奎
黄思华
黄思华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2840.html